Search

2020 年 12 月 22 日,今天是【地下電影】創立三週年。
 
記得三年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2020 年 12 月 22 日,今天是【地下電影】創立三週年。
 
記得三年前的今天是平凡的週五,午後陽光讓冬日陰冷消散,當時台北的冬天不像今年數週陰雨綿綿,而是暖陽和煦,【地下電影】就在這樣的溫度下,於一陣慌亂和胡鬧中創立。
 
今日這個粉專長成現在這種樣貌,是當初創辦時怎麼也想不到的事。在這三年間,我的生命確實因為電影,因為這個粉專,遇見不同的人、事、物,進而激盪各種可能性。
 
在三年之際,問問自己當初為什麼寫作?是怎麼開始嘗試書寫所謂的「影評」?純粹是電影帶給我的情緒波動,這種波動無論是好是壞,對我來說它需要有出口宣洩,只因我還熱愛電影、相信人生,是我對電影信仰的自身回應。寫作是私人經驗的延伸,當我在漆黑場域中,看見銀幕上的靈光乍現時,總是神往,寫作很單純,是寫給自己看,唯一核心是對得起自己、對得起電影。
 
但這份神往至今,偶爾也成了迷惘,讀了點書、看了點電影,會發現自己滄海一粟,粉專人數越多,有了些微話語權時,就不像當初敢言、敢衝,會覺得自己何以咬文嚼字、大放厥詞?受眾也不再是自己,複雜了些。陳珊妮說:「沒有歷史的人,沒有未來。」但未來好像跑得太快,當我力有未逮地不停回溯電影歷史與自我對話之際,一轉眼,往往發現未來則望塵莫及。
 
現今網路普及、資訊爆炸,網路空間充斥各形各色的文章,因自身工作性質,每日要看數十篇參差不齊的文章,遊走於瑰玉和垃圾之中,的確也讓我對於寫作有些動搖。
 
有時納悶讀者對於垃圾文章的反應之好,明明是篇極爛廢文;有時也讚嘆其他作者的精闢評論,而後甘拜下風,知道這種高度可能永遠無法企及,自己便好似成了不上不下的幽魂。評論是什麼?自己觀點的價值又能擺放在哪?不斷質疑自我、不停反身提問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三年過去了,還是沒有清晰的答案。
 
但我也知曉,在庸人自擾的呢喃之後,唯有持續寫作才能對自己誠實,才能找尋寫作或觀看的意義,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嘗試。縱使每次寫作是痛苦的、是自虐的,但當文章完成之際,總是汗暢淋漓,某種儀式完成了,就有繼續找尋下一個儀式的動力,探問下一個可能。
 
此舉週而復始,不斷自虐、不斷徒勞,但自討苦吃之後,或許能找到某些我所嚮往的東西,嚴重點說,有可能就找到我存在於世上的位置,這是電影和寫字至今帶給我的想法,而這種想法是滾動的,非永恆的。
 
或許也像《85年的夏天》中的 Alexis,靠著述說自身故事,碰觸困惑與苦痛,才能揮別死亡幽魂,才有機會航行於海洋。
 
「如果有人還持續在看你的文字,你還願意持續寫作,我就覺得寫作者要去珍惜。」這是今年我專訪聞天祥老師時聽見的話,而我的確也是如此想法。感謝這三年來,每一個按讚、每一則留言、每一次分享,都成了我持續寫作的動力之一。只要還有電影讓我動心;還有讀者願意看我的文章,我就願意持續書寫,這條寫作之路,可能就成為某種爛俗的甜蜜負擔,也或許能讓我在當代的瘋狂世界中安身。
 
【地下電影】三週年,謝謝讀者,持續看電影、持續體驗生命。附圖為《醉鄉民謠》,人生十大愛片之一,多少身懷才華也願意努力之人淹沒於時代浪潮之中,在與 Bob Dylan 的擦肩,成了傳奇身後的無數幽魂。而今時今日能混口飯吃,不過幸運了點,以此警惕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地下電影,筆名溫溫凱,私經營。待過串流平台、電影雜誌、電影發行商,曾任金馬影展第4屆亞洲電影觀察團。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、換日線、電影神搜、風傳媒、CATCHPLAY+等媒體平台。
View all posts